一、出鄉關

作為普通的農村婦女,文七妹一生默默地操持家務,撫養兒輩。她待人接物,純樸善良,極富同情心。災荒年月,常背著丈夫送米給討荒的人。平時還虔誠地燒香拜佛,把「積德行善」、「因果報應」一類的信念灌輸給孩子。毛澤東九歲時和母親認真討論過用什麼辦法讓父親也信佛的問題。十五歲那年,母親病了,他還專程到過南嶽衡山進香許願。當時他未必懂得多少佛教的道理,但母親的言傳身教,使毛澤東從小同情貧弱,樂於助人。

在舊中國,靠自身奮鬥擺脫貧困的農民,大多克勤克儉,精明剛強。父親的這種性格,自然對從小目睹這一切的毛澤東產生了影響。毛順生和大多數走上坡路的農民一樣,試圖按自己的生活模式塑造兒子。毛澤東從六歲起就做一些家務和農活,如拔草、放牛、拾糞、砍柴,識字後也幫父親記帳。特別是十四到十五歲大約兩年的時間內,他成天在地裡跟家中雇的長工一同幹活。在這段時間裡,毛澤東對父親的嚴厲感受很深,後來回憶說,「他是一個嚴格的監工,看不得我閒著,如果沒有帳要記,就叫我去做農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兩個弟弟」,「他的嚴厲態度大概對我也有好處,這使我幹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細記帳,免得他有把柄來批評我。」於是,犁、耙、栽、割,全套農活,他都樣樣在行。還常常跟長工爭勝,搶重活幹,養成了山區農家子弟的本色:吃苦耐勞,勤快樸實,不怕艱難,對農民的疾苦也體會很深。

儘管韶山來歷的傳說是那樣美麗,毛澤東出生時,這裡的現實環境卻同舊中國其他閉塞而貧窮的鄉村沒有多少兩樣。沖裡住著六百多戶人家。祖父毛恩普是個老實厚道的莊稼人,因為家境窘迫,不得不把祖傳的一些田產典當給別人。毛恩普只有一個兒子,去世的時候,孫子毛澤東長到了十歲。

這時,科舉已經廢除,新式學堂已經開設。西學東漸、赴東瀛求學已成時代風氣。就在毛澤東八歲接受啟蒙那年,後來對他影響很大的恩師楊昌濟和他欽佩的文化巨人周樹人(魯迅)先後去了日本。在韶山,私塾仍是兒童們求學的唯一選擇。父親供他念書,沒有多大的雄心,無非是略識幾個字,便於記帳或打官司等。毛澤東照例從《三字經》、《百家姓》、《增廣賢文》、《幼學瓊林》這些普及讀物入門,去接觸他從小註定要接受的儒家文化傳統。隨後是點讀「四書」「五經」。韶山毛澤東紀念館至今還保存著他小時候讀過的《詩經》和《論語》。

附近一個毛姓農民,曾收下定金把豬賣給了毛順生。過幾天父親派毛澤東去趕豬時,豬價已漲了。這個農民嘆氣,埋怨自己運氣不好,還說少了幾塊錢對富人不打緊,對窮人家裡卻是個大空缺。毛澤東聽後就把這樁買賣退掉了。

父母的教養對兒童成長的關係很大,學堂的教育則影響著少年未來的發展。

韶山毛氏原籍江西。明朝開國時,始祖毛太華隨軍遠征南瀾滄(今雲南省瀾滄拉祜自治縣內),在當地娶妻生子。明朝洪武十三年(一三八○年),毛太華年老移居湖南湘鄉縣。十年後,他的兩個兒子又遷到鄰近的湘潭縣韶山沖。這裡位於湘潭、寧鄉、湘鄉三縣的交界處,地處湘江中游西岸四十公里,群山環抱,居民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從此,毛氏宗族在這裡墾荒務農。到毛澤東這一輩,已傳二十代,大約五百年了。

同父親比較起來,給少年毛澤東影響更大更深的是他的母親。母親姓文,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人稱文七妹。娘家在湘鄉縣唐家坨(後改為棠桂閣),同韶山沖只有一山之隔,相距十餘華里。文家也以務農為業,家境小康。七妹十八歲時和毛順生結婚,共生五男二女,但四個都夭折了,只剩下毛澤東、毛澤民、毛澤覃三兄弟。

少年時的毛澤東很相信孔孟之道,而老師照本宣科的教法對他沒有吸引力。一九○八年在井灣裡私塾就讀時,他最愛讀被塾師稱為「閒書」和「雜書」的《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精忠岳傳》、《隋唐演義》等舊小說。在學校裡,老師不讓讀,他用課本擋住偷著讀;在家裡,父親不讓讀,他就用布把窗戶遮住,使父親看不見燈光。

毛澤東不大喜歡這些枯燥難懂的經書,但他有著過人的記憶力和理解力,仍然學得很好。自幼爛熟於胸的知識,是很難抹去的,成年後常會自然地使用。以後,讀了《左傳》,使他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六年「孔夫子」的教育,培養了他「鑒古知今」的愛好,幫助了他後來的「古為今用」。

毛順生期望兒子將來成為同他一樣生財有道的精明的人。一旦發現兒子的行為不合自己的準則,便用高壓手段來管教,父子衝突就不可避免。對毛澤東來說,卻促成了他最初的反抗心理。

毛澤東對母親的感情很深。一九一八年夏,他從長沙赴北京前夕,十分掛念在外婆家養病的母親,特地請人開了一個藥方寄給舅父。次年春返回長沙,便把母親接來就醫。十月五日,文七妹患瘰癧(俗稱疝子頸)病逝,終年五十二歲。毛澤東日夜兼程從長沙趕回韶山守靈,並和淚寫下一篇情義深長的《祭母文》。他這樣追念母親:「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愷惻慈祥,感動庶匯。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潔淨之風,傳遍戚里。」當時,毛澤東還給同學鄒蘊真寫信說:世界上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損人的,可以損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親便屬於第三種人。母親對他的影響力,在他的一生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清光緒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韶山沖農民毛貽昌家出生了一個男孩,取名澤東,字詠芝(後改潤之)。他們家的頭兩胎嬰兒都在繈褓中夭折了。母親生怕他也不能長大成人,便抱他到娘家那邊的一座石觀音小廟,叩拜一塊巨石,認做乾娘,還取了個小名,叫石三伢子。

毛澤東十一歲那年,毛順生要買進堂弟毛菊生賴以活命的七畝田產,毛澤東和母親的態度是一致的,都覺得應該設法周濟毛菊生渡過難關,不應該乘機買他的田產。毛順生卻認為用錢買田是天經地義的事。母子倆的勸說自然沒有效果,卻給毛澤東留下很深的印象。建國後,他多次對毛菊生的兒子毛澤連說:舊社會那種私有制,使兄弟間也不顧情義,我父親和二叔是堂兄弟,到買二叔那七畝田時,就只顧自己發財,什麼勸說都聽不進去。

母親去世後,毛澤東把父親接到長沙住了一陣。父親後來不再干涉他的選擇,繼續供他上學。毛澤東是很感激的。毛順生於一九二○年一月二十三日患急性傷寒去世,時年五十歲。

曾經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五千年前,舜帝南下巡視,來到湘江流域。在一座山上,他讓人演奏起動聽的「韶樂」,竟引來鳳凰起舞。後人就把這座山叫做韶山,被它環抱的一塊狹長的谷地便是湖南省湘潭縣的韶山沖。

毛澤東對父親最大的「不孝」,大概要算默默的抗婚了。十四歲那年,毛順生給他包辦娶了個十八歲的媳婦羅氏,實際上是為家裡添個勞力。毛澤東始終不承認這樁婚事,從未和她同居。父親也無可奈何,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毛羅氏」作為毛澤東的原配妻子寫進毛氏家譜。

毛澤東讀了這些故事,他就和小朋友乃至村裡的老人們互相講述。他後來回憶說:「有一天我忽然想到,這些小說

父親毛貽昌,字順生,號良弼。十七歲開始當家理事,因為負債被迫外出在湘軍裡當了幾年兵,長了不少見識,也積累了一些銀錢。還鄉後,贖回毛恩普典出去的土地,不久又買進一些,增加到二十二畝,每年能收八十擔稻穀。湘潭有著在湘中很有點影響的米市。毛順生善於經營,後來又集中精力去做稻穀和豬牛生意,資本逐漸滾到兩三千元,還自製了一種叫「毛義順堂」的流通紙票。在小小的韶山沖,可算是個財東了。

一九○六年的冬至這一天,毛順生設酒席宴請生意場上的朋友,吩咐十三歲的毛澤東幫著招待客人。毛澤東不願意做這些事,父親生氣了,就罵他懶而無用,為子不孝。他當著客人反駁道:「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能「子孝」。毛順生更加生氣,舉手就要追打。他便跑到家門前的一口池塘邊,聲稱父親再要逼近,就跳下水去。在母親的調解下,一場風波才和平解決。從此,毛澤東悟出一個直觀的道理:在壓力下如果溫順示弱,反會遭受更多的打罵,只有用堅決反抗的辦法,才能保護自己。

毛澤東童年時代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湘鄉唐家坨的外婆家度過的。外祖父家雖是務農的,但有一個舅舅在開館教讀,毛澤東有時也在那裡聽聽。直到一九○二年八歲時,父母把他接回韶山入私塾開始讀書。十六歲前,中間曾停學兩年在家務農,其餘時間內他先後在韶山一帶的南岸、關公橋、橋頭灣、鐘家灣、井灣裡、烏龜井、東茅塘六處私塾讀書。毛澤東後來把自己的私塾生活概括為「六年孔夫子」。在上學期間,他早晚還要放牛拾糞,農忙時也參加收割莊稼。

(本章未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