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 明治初期 末章 迈向罪恶的军国时代

这叫“维新”吗?新在何处?

等到“大江户无血开城”以后,大久保等人就又动心眼儿,打算奉着天皇迁都江户——江户是两百多年来实际上的日本首都,其繁华程度远非京都、大坂可比,兼之并未遭受太大的战火,城建设施还保留得很完善,若能迁都江户,则既可以顺利镇定旧幕府的中心统治区域,又距离京都更为遥远,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啦,肥前并不仅仅锅岛一家诸侯,但锅岛的封地是最大的,并且享受国主格待遇,因此才能以国名指代。

不过因为“入伙”比较晚,而且此前佐贺藩一直埋头搞生产,很少掺和京都的乱局,所以议定和参与都没能混上。等到战争爆发以后,佐贺藩兵自然成为新政府军的中坚力量,于是佐贺藩臣们亦都水涨船高,得以陆续挤入新政府中枢。前面所说的那两名佐贺重臣,一位是军务官判事(国防部参谋)大木乔任,另一位是东征大总督府监军江藤新平,他们提出“东西两都”的建议,即仍然保留京都的国家首都地位,但同时设置江户为陪都——日本的土地那么狭长,关东地区又长期在德川氏统治之下,短期内很难彻底稳固,在江户设个陪都很有必要啊。

佐贺藩就是“萨长土肥”之肥——肥前藩,按照当时的习惯,也可以依据藩主的苗字称为“锅岛藩”,因为本据为肥前国佐贺郡的佐贺城,所以叫佐贺藩——就好比萨摩藩也可以叫岛津藩、鹿儿岛藩。佐贺藩祖便是战国末期大名鼎鼎的锅岛直茂,受丰臣秀吉赐封肥前三十五万七千石的领地,江户幕府时期的初代藩主,则是直茂之子胜茂。

有奖自然有罚,如前所述,德川宗家由占有幕府天领四百余万石,被降格为骏府七十万石的普通诸侯。此外,仙台从六十二万石减封为二十八万石,米泽从十八万石减封为十四万石,庄内从十七万石减封为十二万石,长冈从七万四千石减封为二万四千石……最惨的是会津松平,被转封偏远贫瘠的陆奥斗南三万石。

所以真正的维新,要等战争结束后才开始。

日本的政治架构仍然是封建分封制,群藩林立,战争结束后,新政府仍然以土地作为奖惩手段。比方说,赏赐岛津久光父子、毛利敬亲父子各“永世禄”十万石,赏赐山内容堂父子“永世禄”四万石、松平庆永父子一万石等等。

(本章未完)

江户幕府的垮台,并不能使日本一夕之间便即摆脱传统禁锢,迈入近代社会,在仁人志士面前仍然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而在是否要彻底与过去说再见,以及将如何面对未来,选择哪条道路迈向明天的问题上,旧日的同志们又开始了血腥的厮杀。最终,大西乡倒下了,大久保也倒下了,伊藤博文等小字辈们走上了前台,开始决定日本未来的命运。

于是这一年的七月十七日,朝廷正式下诏,改江户为“东京都”(简称东京),并决定明治天皇将于十月十三日“行幸”东京都——你瞧,不算正式迁都,咱们仍然只是去转悠转悠而已,你们就别再反对啦。

《五条誓文》的内容为: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以盛行经纶;三,公武一途,乃及于庶民,使各遂其志,勿使人心倦怠;四,破除旧来的陋习,秉持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以大振皇基。

如前所述,幕末时代的主流思潮,首先是“开国”和“攘夷”的对抗,但逐渐地,攘夷派的中坚力量认识到不开国便无以攘夷——延续锁国政策固然是自蹈死路,打算先把洋人全都赶出去,咱们再自情自愿而不是被迫地开港通商,那也不现实——同时又认识到在腐朽的江户幕府统治下,日本永远也别想真的迈入近代化社会,得以跟列强平等建交,所以才引发了戊辰战争,彻底推翻幕府的统治。

第一步当然是指新政府的组建,故此一般认为,明治维新开始于戊辰战争之前不久,即以幕府“大政奉还”和朝廷“王政复古”为肇端,经过小御所会议,正式组成以明治天皇为国家领袖、有栖川宫炽仁亲王为政府首脑(总裁)的维新政府。接着,经过将近一年半的战争,新政府终于击败了守旧的江户幕府势力,并且重新统一四分五裂的国家。

那么等到战争结束以后,就该全面进行社会改革,以期修改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把日本推向新的时代啦。而在此之前,战争之初,新政府即请求天皇颁布《五条誓文》,吹响了改革的号角。

然而作为日本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迈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明治维新”,却并不能与戊辰战争画上等号,不是说战事一息,立刻除旧布新,日本社会瞬间来个大飞跃。戊辰战争只是明治维新的第二步而已。

废藩置县和征兵令

戊辰战争开始于庆应四年(公元1868年)一月二日,也即公历的1月26日,当晚,幕府方两艘军舰悍然炮击停泊在兵库冲的萨摩军舰,掀开了大战的序幕,然后如前章所述,翌日午后,“鸟羽·伏见之战”打响。战争一直延续到明治二年(公元1869年)的五月十八日(公历6月27日),土方岁山战死,榎本武扬代表虾夷政府正式向新政府军递交降表,也即“箱馆战争”的终结。前后长达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

誓文只是口号而已,而要达成口号的目的,首先就必须打破封建采邑制,也就是把各藩的土地收归政府所有,使得新政府的执行力可以覆盖至全日本的每个角落。这一举措,主要是通过劝说和赎买来完成的,首先在战争结束前的明治二年(公元1869年)一月,在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桂小五郎)、板垣退助和大隈重信等各藩重臣的分别劝说下,萨、长、土、肥四强藩领头向朝廷“奉还版籍”,也就是说,把名下土地的所有权归还给朝廷,自己只保留暂时的管理权。

最初的设计是迁都大坂——大坂距离京都不远,迁都的阻力可能会比较小,而且大坂商业发达,拥有优良港口,也便于新政府冲出列岛,走向海洋。于是他们以对敌作战的需要为借口,首先策划了天皇的“大坂行幸”,然而朝廷中的守旧势力仍很顽强,结果明治天皇跑大坂城待了四十多天以后,仍然被迫返回了京都。

不过在战事终结之前,新政府就开始了一项巨大工程,那就是——迁都。为什么要迁都呢?因为新政府的实权都握在那些参与,也即各强藩重臣,以及下级公卿岩仓具视等人手中,但参与们头上除了个空头的亲王总裁外,还顶着一大堆议定呢。议定中的旧藩主们还则罢了,那些公卿却都蠢蠢欲动,想要把权力重新掌握到朝廷手中。

不过总体而言,奖得不多,罚得也不多,绝大多数诸侯都获得了“所领安堵”的承诺,跟当初“关原合战”后德川家康搞的那一套绝不可同日而语。朝廷本来就没多少土地,这回新政府顺利吃下的也大多为旧幕府天领,就表面形态来看,跟江户幕府换成“京都幕府”没多大区别——换言之,封建体制基本不变。

不是“大政奉还”了吗?不是“王政复古”了吗?新政府不新政府的,只是一个虚名而已,这天下难道不应该复归到幕藩体制之前的形态吗?公卿们纷纷弹冠相庆,觉得终于该到咱们露脸的时候啦。

拉回来说,佐贺藩传至第十代藩主锅岛直正(闲叟)的时候,利用沿海的便利,大肆吸收西洋科技,进行藩政改革,直正以西法炼钢,制造大炮、蒸汽机、玻璃制品,甚至引进电信技术,成为幕末首屈一指的近代化强藩。第一次长州战争后,鉴于全国性的战事已不可避免,直正的继承人锅岛直大又全面改革军事制度,建立起了一支近代化的常备军。正因为有此实力,才能在西南四强藩中稳居一席之地。

东京行幸

然而这时候的日本,仍然还只是个传统的封建国家,政府总裁由亲王担任暂且不论,议定的成员皆为朝臣和藩主,参与的成员亦为公卿与各强藩的藩臣,其间没有任何一位代表新阶级的利益——当然啦,这时候也还没有完整的资产阶级一说,遑论其代表人物了。

在明治维新之前,可以说“日本”在更大范围内只代表了一个地区而非一个完整的国家,幕府对外交往(朝廷都不拥有这一权力)固然打着日本国的旗号,但对于广大武士和百姓来说,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我乃德川之臣、乃萨摩之人、乃长州之人等等,而并没有身为日本人的自觉。这种自觉要到戊辰战争的诸藩联合中才逐渐深入人心,有识之士莫不呼吁一

然而大久保利通、桂小五郎他们可不是楠木正成,没想着真把大权都交还给天皇,更不打算让那票腐朽无能而又目光短浅的旧公卿卷土重来。为了削弱旧公卿对天皇的影响力,真正消灭“朝廷”这个封建时期的怪物,建立新时代的国家政府,这些人便提出迁都的建议,目的是离开京都,彻底摆脱守旧势力的掣肘。

真正的改革,可以说即从这并不挂着迁都名义的迁都开始。

当然啦,连大坂守旧派公卿们都不让你去,江户那么远的地方,他们肯干才有鬼呢。好在这时候,佐贺藩两名重臣突然跳将出来,提出“东西两都”建议书,为新政府解决了这个难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