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承蒙今井信彥、大井篤、小池兼五郎、鮫島素直、末國正雄、瀧田孫人、富永謙吾,中譯佑、中山定義、增井潔、黛冶夫、與倉三四三諸位先生提供寶貴的意見和資料,表示十分感謝。

日美雙方幾乎就是這樣同時作好了應付萬一的準備工作。

實松讓

這一對抗可以追溯到明治三十七年(一九○四年)四月,即日俄開戰後兩個月,美國陸軍參謀總長查菲將軍建議制訂對日作戰計劃那個時候。另一方面,日本制訂《國防方針》,日本海軍把美國當作假想敵國,則是明治四十年(一九○七年)四月的事情。

昭和四十六年(一九七一年)十月

兵法有云:「勝兵先勝而後求戰」。僅從本書所列舉的有限的史實中,我們即可瞭解「情報戰中佔優勢的」亦即「先勝者」是「怎樣贏得勝利的」了。不僅使用武力的「熱戰」如此,平時的外交鬥爭也完全如此。歷史告訴我們,情報甚至能左右國家的命運——

日美關係因一九三一年的滿洲事變而尤為緊張,太平洋上的風雲,從此日益險惡。這就必然導致了那種虛虛實實的、相互刺探對方機密的兩國情報戰愈演愈烈。

其後,日美兩國努力改進戰略,擴充軍備,以適應形勢的變化以及武器和技術的發展。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正確地判斷形勢,瞭解對方,識破其真實意圖,換句話說,及時獲得必要的正確的情報,自然就成為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了。

最後,赴本書付印之際,對多方給予協助的圖書出版社山下三郎先生謹致謝忱。

長達四十年之久的日美軍事對抗史,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結束而告終了。

本書從戰略與情報機構的角度,回顧日美兩國之間約半個世紀(從日俄戰爭到太平洋戰爭結束為止)軍事對抗的經過;試圖通過一些彰明昭著的偶發事件,列述兩國情報戰的開展狀況,以及它對戰爭,作戰乃至外交鬥爭的影響。論述重點,放在珍珠港事件前夕和太平洋戰爭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