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注定被撕碎的和約

史達林首先將目光對準力量強大的英法同盟。一九三九年四月,在莫斯科開始了英法俄三國的談判,蘇聯的目的是建立一個軍事互助合作協定,以便在未來一旦歐洲開戰時,能得到一些支持。然而英法代表團卻態度傲慢並無誠意,談判不斷被拖延,一直談到八月份,竟然還毫無結果。史達林發現,英法其實並不是真想拉蘇聯這個盟友,那樣會過早和德國樹敵,他們只想利用與蘇聯談判的機會來多少牽制一下德國。史達林感覺被欺騙了,但是他還是要忍住,他必須貫徹他最初制訂的正確的歐洲外交原則。

(本章未完)

戰爭機器已經開動

「難道未來的戰爭要從德國進攻蘇聯開始嗎?那樣的話,英法會看著我們和德國拚個頭破血流,直到我們敗了,英法才會對德開戰,就算我們艱難地戰勝了德國,英法,甚至美國也會藉機撲過來!另外,不能忘記還有背後的日本,一旦日本在亞洲取得勝利,它會不會從遠東的西伯利亞捅我們一刀子?不行,這太危險了!絕對不能讓世界大戰從我們這裡開始,這是最壞的狀況。最好是先讓帝國主義列強們打去,等他們都精疲力盡了,我們再——就像當年的美國。這是我們最好的狀況。要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在歐洲尋找盟友。英法不行,就只能試著接觸危險的希特勒了。其實接觸希特勒並不比與英法簽訂條約更危險,因為英國法國和希特勒一樣,會在關鍵的時候不講信譽。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讓希特勒感覺到,我們是安全的,至少跟英法比起來我們更安全,只要讓他先從西歐開始戰爭,就能給我們爭取一到兩年的時間。」

史達林讀出了希特勒的暗示,他很可能要在二十三日之後幾天以內就對波蘭動手了。歐戰迫在眉睫,希特勒在最後一次試探蘇聯的態度,他決定立刻和蘇聯簽約,不然就很可能直接打過來。史達林反覆地思考了與英法的談判和與德國的接觸,他明白,是該站隊的時候了,如果站錯了隊,可能會把蘇聯提前捲入戰火。德

「我們要繼續尋求防止戰爭爆發或者至少最大限度地推遲戰爭爆發時間的和平手段。在貫徹蘇聯的歐洲集體安全計劃方面作一些新的嘗試。絕不容許建立廣泛的反蘇統一戰線。遇事要慎之又慎,要充分分析歐洲帝國主義國家的關係和矛盾,不受敵人的挑撥和利用。同時,採取一切必要的,甚至非常的措施來加速使國家作好防禦準備的工作,把增強紅軍和紅海軍的戰鬥力放在首位——」

就在這個時候,機會來了,柏林的代表來到了莫斯科,並帶來了希特勒的「問候」。希特勒準備對波蘭下手了。希特勒知道,他的戰爭機器一旦開動,再同英法保持中立就不可能了,必須一鼓作氣地橫掃過去,不然等英法準備好戰爭,再反撲過來,實現稱霸歐洲的目標就會困難得多。這時,希特勒最不瞭解的,也是最擔心的敵人就是蘇聯。對於英法,希特勒能準確的說出它們有多少個步兵師,多少架飛機,多少艘戰列艦和巡洋艦,他們的戰爭潛力怎麼樣,每年能生產多少坦克,補充多少兵員。但是,對於蘇聯,希特勒的情報工作再努力也只能是霧裡看花,天知道這個社會主義國家到底藏著多少個步兵師,每個師有多少人,更沒法預計它的工業潛力。一旦在歐洲開戰,史達林會不會看準機會在他背後猛扎一槍?如果這樣,德國將陷入和一戰時同樣的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這是希特勒投鼠忌器的地方。因此,他的打算是先穩住蘇聯這個神秘的巨人,等自己的裝甲兵在一年多的時間內閃電般地掃蕩了歐洲大陸後,英國就很有可能被迫屈膝求和,到那時再回過頭來對付蘇聯也不遲。在歐洲大戰即將爆發的前夜,蘇聯與德國兩個冤家對頭卻終於找到了共同的利益,史達林和希特勒這兩個宿敵的手就要握在一起了。

一九三九年八月,希特勒正在為閃擊波蘭做著最後的準備,這時唯一讓他感到沒有把握的就是背後強大的蘇聯,他搞不清蘇聯的實力,更摸不清蘇聯的態度。而就在這時,德國駐莫斯科的大使舒倫堡給他發來了蘇聯與英法的合作談判陷入僵局,並且史達林開始失去耐心的消息。希特勒敏銳的政治嗅覺立刻告訴他,這是一個天賜良機!他可以藉此機會把蘇聯暫時爭取過來,穩定自己的後方。希特勒立刻要求舒倫堡,轉達他的友好信號,並建議派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立刻前往莫斯科簽訂互不侵犯友好條約。此時距離希特勒預定的對波蘭發動閃電攻擊的時間只有一個星期了,必須迅速在談判桌上穩住蘇聯。焦急的希特勒在八月二十日親自致電史達林,表示要立即開始談判。這份電報被送到史達林的辦公桌上,他仔細地揣摩著電報的最後兩段:

應該承認,史達林是個傑出的政治家,他對當時國際局勢的判斷是清晰而有遠見的。他把這些想法都用適當的方式融入了工作報告。在最後,他總結道:

史達林的判斷和對策應該說是很具有政治眼光的,他也在此後的領導中不斷貫徹著這樣的原則。

「德國與波蘭之間的緊張關係已變得無法容忍。波蘭如此對待一個大國,隨時都可能爆發危機——

一九三九年三月,蘇聯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萬人會場非常的安靜,只能聽到一個響亮的聲音在迴盪,那是一個演講家的聲音,雖然帶有明顯的格魯吉亞口音,但一字一句都特別清楚,語調富有說服力和鼓動性。這個聲音來自主席台上那位政治局委員,他身材不算高,厚厚的頭髮向後背著,高聳的鼻梁,深陷的眼窩,眉毛和鬍子都很濃密。他就是蘇共中央總書記史達林。

「國內建設需要新鮮的血液,更何況可能我們將面臨不知有多強大的敵人的進攻,我們必須盡快地把工業和部隊的建設恢復起來,並且加強。還要在歐洲大陸,努力減少我們的敵人,同時尋求我們的利益!」

是呀,這兩個內容恰恰是一九三九年蘇聯社會政治生活的主旋律。看看十八大的代表名單,再對照一下十七大的代表名單,連史達林自己都有些吃驚。很多原來的黨和政府以及蘇聯紅軍的高級官員都已經不在人世了。這正是他自己這幾年的「鬥爭成果」。史達林不禁開始回想他一手發動的「大清洗」的鬥爭:一九三七年,處決了圖哈切夫斯基、雅基爾、烏博列維奇;一九三八年處決了羅森霍爾茨、李可夫、布哈林,另外還有阿格拉諾夫、烏漢諾夫、謝苗采夫、捨博爾達耶夫、魯勉采夫、哈塔耶維奇、傑姆琴科、蘇利莫夫、傑連斯基——這份名單簡直是越拉越長,其中很多都是史達林多年的老戰友。「黨內鬥爭得太殘酷了!」史達林不禁心頭一顫,可是想到十七大時竟然有近三百名代表投了他的反對票,他的心立刻平靜了一些,「這是必要的鬥爭!」

各懷陰謀的握手

他正在宣讀的長長的文件是蘇共十八大的工作報告。最初,對於由中央機關起草的這份工作報告的草案,史達林並不滿意,他幾乎是又把報告重寫了一遍,特別加入了十七大以來黨內反對托派和各種內部敵人、奸細的鬥爭所取得的勝利,以及當前非常嚴峻的國際形勢——世界性的、有可能將蘇聯捲入其中的戰爭會在幾年內無可避免地到來。

當時的歐洲,正是英法兩個大國對法西斯德國實行綏靖政策的時候。英法都看到了希特勒的危險,又不敢與之爭鋒,一九三八年九月的「慕尼黑協定」,英法靠出賣別國的醜陋行為,為自己贏得了建立在沙子上的和平大廈,並努力地想將希特勒這股禍水東引,最好讓法西斯和蘇維埃這兩大「惡人」先拚個你死我活,互相削弱,他們就可從中漁利。而希特勒正在為實現自己在歐洲和全世界的野心藍圖作最後的準備。經歷過俄國革命之後艱難的反侵略戰爭的史達林明白,即使是社會主義國家,想在這個時代生存下去,也不能將自己獨立於帝國主義列強之外,不能將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當成自己的敵人,不然將陷入可怕的孤立。必須在帝國主義列強的夾縫中尋找自己的外交空間和國家利益,必須尋找盟友,哪怕是露水夫妻。

史達林和他的名字一樣,有著鋼鐵般的意志。他幾乎從來不會動搖自己的決心,不會受到他人意見的干擾,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更不會後悔自己的行為,他不知懊悔為何物,就像他不知仁慈和同情為何物一樣。然而想到十七大後,黨員的人數減少了三十三萬!他不能不擔心,很多重要的崗位是不是留下了真空。

永不折腰的人

史達林感覺到問題的嚴峻,在同英法的接觸中,他發現了資本主義強國對蘇聯的敵視和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蔑視,還有對工人階級領導的共產主義運動的隱隱的恐懼。他發現,歐洲孕育著建立廣泛的反蘇聯盟的危險。德國在一步步東進,英法看來還不準備遏制德國。

我認為,既然兩國均有意在彼此之間建立新關係,就不宜浪費時間。因此我再次建議您於星期二(八月二十二日)接見我的外交部長,至遲於星期三(八月二十三日)接見——如蒙立即答覆,我將非常高興。」

報告中,史達林不時加強語氣,然後停下來,會場上充滿熱烈的掌聲,有時是連續幾分鐘暴風雨般的掌聲。這正是史達林最滿意的,或者是說他所要求的黨內團結一致的氣氛。

加载中…